top of page


《法庭線》三周年專訪:茫茫大海中,航行了三個年頭的船
回到《法庭線》創立的第一天,陳婉婷 (Cat) 和陳信熙根本沒想過,三年後這間媒體是甚麼模樣,甚至連到時它是否仍健在,也預計不了。 這些年在香港辦媒體,死因可以有很多種。兩人都是個性謹慎的記者,自然把所有可能性通通預想一遍 —...
阿果
5月27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


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|如何做自己、活得像一個人 聾人議題以外,黃修平想說甚麼
「噗嚕噗嚕⋯⋯」,深海中,數人由遠至近游到鏡頭前,以香港手語暢所欲言:「這些珊瑚漂亮了很多」,「對呀,牠們生命力很強」。這是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的一幕,亦是導演黃修平拍攝這部電影的緣起之一。聾人社群過去在香港社會,沒受太大關注,但由二月電影公映至今,港澳兩地,累積入場人次已超...
劉愛霞
4月6日讀畢需時 7 分鐘


記錄「浪潮」的人|「用愛發電」兩年半、《Wave.》創辦人阿果的靈魂拷問:或者大家不需要流行文化資訊?
近年的傳媒生態,很壞之餘也有一點好。失業記者散落四方,很多人忍痛離去;也有小型、甚至蚊型的公民媒體破土而出。像專職報道法庭新聞的《法庭線》及《庭刊》,深耕時政議題的《集誌社》等。這類「硬新聞」因理所當然地具公共性,且填補了主流媒體的遺漏,吸引不少讀者支持。...
劉愛霞
2月2日讀畢需時 9 分鐘


【以藝術品營造社區散步路線 新舊交融的大坑 ── 舞火龍以外,還有很多面向】
(贊助內容) 人們熟知的大坑,是會在每年中秋節火龍舞動、傳統煙火掩蓋,有著濃厚歷史底蘊的客家村落。近日由藝發局主辦的「城中藝遊」,便策劃了名為「大坑小城」的藝文旅程,揭開煙霧,帶領遊人從不同角度走入大坑。 計劃邀請了在地「坑民」和五位藝術家,透過創作藝術裝置,讓遊人能從中感...
留下書舍 Have A Nice Stay
2024年2月1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【為甚麼離港了,就不能是人才?他說要把這些人帶回來】
移民潮下,港府多番強調要「搶人才」,特首李家超早前分別在活動及電台節目上,說搶人才措施已收到 10 萬宗申請,並已批出 6 萬宗,遠高於目標的 3.5 萬宗。政府「搶」得興起,民間亦有人致力於網羅人才,但比起從外國及內地「搶」人來港,更致力於找尋離開了的港人,讓他們即使身在...
留白
2023年10月2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【作家聯會稱 18 年前牽頭倡議、「香港文學館」明年 4 月開幕 「香港文學生活館」鄧小樺:孫悟空對住六耳彌猴 藝發局文學委前主席:忽然另起爐灶】
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早前在書展出席「創建文化大灣區」活動時宣布,將籌建「香港文學館」,並透露獲行政長官李家超支持,及獲馬會贊助,將選址灣仔,料明年 4 月開幕。他又指 18 年前,作聯已牽頭倡議成立文學館。 另一方面,由作家董啟章、鄧小樺、詩人廖偉棠等人,於 2014...
劉偉程
2023年10月2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【不只是「織織復織織」!在紗廠建一個客廳,向你細說編織的歷史故事】
甫踏進南豐紗廠地下入口處,映入眼簾的,是一個簡潔卻整齊,彌漫溫馨的「客廳」;耳邊響起的,則是節拍強烈的孩童合唱曲。這個「家中一隅」的裝置藝術,是藝術家曲淵澈的跨媒體藝術體驗「織者何人衣者誰」。 香港藝術發展局的第十五屆「校園藝術大使計劃」,8 月 11 日至 27...
張慕瑾
2023年10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【一海之隔、兩個書展 「小書展」搞手:只望本地出版社能被看見】
貿發局於今年7月主辦「香港書展」,有逾 500 個參展商參與。這個一年一度的書界傳統,雖然近年時政書大幅減少,難免不夠「五光十色」,但仍有不少人捧場。同一時空下,在深水埗一隅,亦有一個「小書展」默默開辦。只有數百呎的單位內,擠了 14...
張慕瑾
2023年10月2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