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【What Should We Have Done?】(我們本應做些什麼?)
書僮 H 的閱讀(及觀影)筆記 把藤野知明的紀錄片《愛的家鎖》和譚蕙芸的書《家鎖》對讀,你一定會驚訝,相隔幾千公里,天底下竟有如此相似的悲劇。 一樣的四人中產家庭,父母一樣是知識分子,一樣有一對子女,長女(日本)與長子(香港)同樣於青春期發病,似同樣是學業問題,父母同樣不願承認,不願延醫診治,精神病人被留在家中,同樣三十年;一年又一年,一家人慢慢老去,最後,母親同樣腦退化、父親同樣中風,幸好,兩個故事同樣有一個相對「好」的結局,廿多年後兩位患者後終於接受治療後病情好轉,兩位都同樣喜歡做 V 字手勢 (!)。 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麼?正如譚蕙芸在《愛的家鎖》映後談中說:這兩個家庭的事,絕非個別例子,而是東亞一種扭曲的家庭關係中存在的普遍現象。 往日是「家醜不外傳」,父母不願承認問題、或用了錯誤的方式去愛、一家人亦不會開心見誠解決問題。譚蕙芸說,是這種家庭的第二代,剛好有人掌握了表達工具,亦因忍受了幾十年,決心要「拿出來變成公共資產」。 日本紀錄片的香港譯名為《愛的家鎖》,原來亞洲電影節宣傳團隊中有人讀了《家鎖:華人家庭這個巨獸》,覺得故事驚人相似(簡
書僮H
讀畢需時 4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