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做人真係要飲水思源】
- 書僮H
- 10月1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書僮 H 喜歡《供水香港》這本書的理由好簡單,因為書僮鍾意行山,行山時經過水塘溪澗,常會閃過一些疑問,而《供水香港》一書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出了答案。
書僮的第一個疑問,有關東江水。大家最近路過各大水塘水庫,或打開電視都會聽到東江水供水六十周年宣傳,告訴你「一脈相連」、「飲水思源」。當一股暖流飄過心中時,有沒有想過以下問題:
⮕⮕既然六十年前知道可以購買東江水,港英政府為何仍要大興土木建萬宜水庫?又不惜工本,興建當時最先進的海水化淡廠?香港是否一定要倚賴東江水?回到當時的歷史時空,有沒有其他選擇?
本書作者、中大政政學院學者李家翹繼續問:
⮕⮕為何花巨資興建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,全功率運作僅九個月,就於 1978 年停運,並於 1992 年高調拆卸兩支煙囱?
引伸下來,《供水香港》亦關注到香港的灌溉水利工程。
行山的時候,你應該會留意到,新界很多傳統村落對上的山頭,都有規模不成比例地大的灌溉水塘與供水設施,例如大嶼山芝麻灣的十塱灌溉水塘、粉嶺的流水響、鶴藪水塘,近元朗的河背水塘等,一個已經幾近沒有農業的社會,竟有眾多看似頗完善的小水利工程;行澗則更容易看到,溪流中游常見喉管接駁村落,水源不會全部輸送到食水水庫,而是保證灌溉用水。於是問題來了:
⮕⮕這些大工程乃政府主導,但為何幾十年前農業式微時,仍然大手投資?所為何事?
《供水香港》也破解了另一迷思,正是「香港地小人多」、難以自給自足之說。數據可見,香港於七十年代中後期,耕地因城市發展與興建水庫集水區而大幅減少,但新鮮蔬果產量對比五十年代末卻大增九倍。七十年代末,只憑五十平方公里的農地,供應了 44%-50% 的本地需求。為何如此?
《供水香港》一書提供一個罕見視野,作者從英國舊檔尋索港英的「水政治」,寫成了這一本「政治地理學」著作。
作者李家翹翻查當年殖民地政府與英國的通訊文件,揭示港英政府有能力令香港供水大幅度增加,不一定要長遠倚賴東江水;港英政府亦有衡量輸入東江水的壞影響,包括被人扼著咽喉、或被大陸官媒大造文章、倚賴內地供水也會削弱香港人對殖民政府的信心等,英國人都一一考慮過。作者在末章引用新加坡例子,說明彈丸之地的新加坡輸入馬來西亞食水的同時,自行開發眾多儲水途徑,根本不用完全倚靠外來水源。
六十年前決定輸入東江水,固然因當年香港大旱有燃眉之急,但港英政府一直思慮輸入東江水與保持供水自主之間的平衡,故輸入東江水同時,繼續興建船灣淡水湖及更大容量的萬宜水庫,繼而研究當年的新型海水化淡技術,保障自主的淡水供應,掌握「供水權」。
海水化淡當然是保證未來供水的新嘗試,但從舊文件亦見,考慮過要給予英國工程公司承建的利益考慮。很快就停運是因為有充足東江水供應下,海水化淡成本太貴;1986 年永久關閉,就是因為香港命運大局已定,從港英政府角度看,你們將會是同一國家,已毋須探索長遠自主的供水系統。
新界眾多灌溉小水利,也是政治問題。五、六十年代,南下香港的移民中有不少鄉間果農,新界村落棄種稻米而改種蔬果,但港英政府從五十年代末興建大欖涌水塘起,佔據農地興建水庫及集水區同時,自然會犧牲部分農民的生計。港英政府關注村落農耕用水需要,發展大型供水項目同時修建灌溉系統,保證尚存村落之農耕水源;目的當然是政治,主要為保新界安穩、大量南下勞動人口有工開、亦免新界動盪令邊界以北的中共有機可乘借故干預。
常聞「不要政治化」,但現實就是,大部分決策都涉「政治」;生存與管治興亡猶關的「水自主」問題,怎可能不是政治。
作者李家翹常強調「問題意識」,《供水香港》一書,不單問了一系列好問題,更提供了完備的答案。(重點:留下書舍有好多貨啊!)
書僮 H

留言